乡村振兴不仅要“塑形”更要“铸魂”
栏目:户外知识 发布时间:2024-08-25 08:32:44

  平博近期,笔者在调研中发现,各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加快,但各运营项目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亏损现象,其中不乏包括投资上千万的文旅项目,让不少还想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投资客望而却步。同时,笔者还察觉到有一种奇怪现象,每逢村中的文旅项目整修后,都会迎来一波游客热潮,但这样的“好场面”并不长久,更不能匹配修缮动工所支付的“高金额”。搭台子“唱戏”,却留不住看客,聚不了人气,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。

 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,最注重长效化。从各地亏损项目来看,有一个共性问题,即过于看重整体环境打造。有的游客表示,不少农村将环境打造作为吸引游客的“噱头”,力求在项目设计上做出特色,但为着一股“新鲜感”去了后,发现形同“鸡肋”,有些地方特地添加了一些游玩内容,还斥巨资打造了“古风老街”“文玩广场”等乡村地标,热闹了几天后也变得冷清了。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,归根到底在于部分干部对推动乡村长久稳定发展的认识不深,将“新农村”等同于“景观设计”,而忽略了牵引发展的“引擎”“动力”。

  推动乡村发展关键在于打造好“内核”。如,贵州省台江县以民族特色为基调,打造非遗庭院、推出民俗活动、售卖文创产品,还根据当地民情推出了“村BA”“村超”等乡村文化体育活动,短短半年就吸引几十万名游客慕名前来。又如,浙江省建德市杨村桥镇持续释放杭州亚运会带来的体育文化红利,在多个旅游点位开发了一系列参与度高的旅游运动项目,同时结合团建活动、婚礼派对、运动赛事等不断优化特色旅游运动项目形式内容,掀起乡村旅游运动潮。这些成功案例,均是以文化内核作为载体支撑,推动造血功能不断攀升,源源不断输出项目影响力,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。可见,乡村振兴不能只停留在塑形,更要铸魂,才能激活发展的“一池春水”。

  “小而精”“小而特”是破局关键。乡村振兴不是命题作文,也不是开卷考试,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,唯有找准自身特色,定准发展基调,打造精品路线,才能在搏出天地,迎头争先。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,如文物古迹、非遗产品、工匠人才等等,将其作为撬动发展的支点与做强项目的抓手,优化项目内容形式供给,走差异化、特色化的发展道路,不断深化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。要抢抓时期机遇,用好毗邻地区各类大型赛事、文化活动、艺术节等平台资源,将其纳入本地旅游供给内容,享受平台红利,持续擦亮项目品牌。